回家功課

2022-04-21

對有些人來說,家是避風港,同時也是修煉場。

當我們有了某種程度的學習與修養,在外面幾乎可以跟別人應對自如,也不太二元對立,甚至不求回報的付出時,總有那些片刻,在回到家中時,反而覺得對家人很翻白眼,怎麼樣都無法溝通。不解家人為何老是能輕輕鬆鬆、不費吹灰之力的就挑撥成功,讓我們的小我一秒暴怒,以至於不加思索的就能直接放出心中惡犬(是護衛犬啦)出來咬人,然後一起雙雙捲進情緒漩渦裡。

我覺得是因為距離與關係的比例問題。在家庭外面,大家都是彼此的陌生人,親疏有別,加上我們是有選擇性的,可以就親近一點,不可以就疏離一點,所以能夠自由決定那個關係與距離之間的比例。在家裡面,反而會因為有血緣的關係,會堂堂正正的剪不斷、理還亂,愛怎麼灰就怎麼灰,不用穿戴任何人格面具來假裝,因此就會有一種難以切割的阿雜感。

我記得有位志工朋友,曾經開玩笑的跟我說,很多夥伴們在外面都是真正的菩薩心腸,幫人不求回報,但一回家就上演世間情之家人關係大惡鬥,真是無法理解事情怎麼會是這樣,相同的人,居然可以有這麼不同的關係應對方式。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外人跟我們沒有情感的糾葛,彼此間也沒有義務關係,所以收受好意或接受幫忙的時候,會很直接的去看見別人的付出有多珍貴,感恩戴德的接收並且給予讚賞,真心實意。

而家人,反而會因為有太多情感糾葛以及期待,與各自內心對義務的看法不一而產生種種的苛求,導致對於彼此的付出視而不見甚至感到理所當然的現象。

大家分析過自己跟家人的關係嗎?如果沒有,或許可以從認識自己開始。
你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自己?
你覺得家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樣的你?
你是如何對待每一個家人的?
每一個家人又是如何對待你的?
你能看出家人對你錯誤的期待是什麼嗎?
你曾試著用不同的視角去看見家人的期待是否來自於他自身的匱乏?
你有什麼在家庭關係裡平衡的方法嗎?

以我自身為例,我從小獨立,經常是個問題解決者,很勇敢,做事情也很有決心,有種世界上沒什麼事是不可能的這種信念,所有的事情都自己解決,幾乎沒有向人求助過的經驗。

周圍的人,是高看我的,總有一種我很厲害,不會需要任何協助,也總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天天有空,時時願意並且能夠提供協助的感覺。

於是,在我脆弱的時候,沒有人會來關心我(因為我沒說,沒有人知道);在我需要協助的時候,也沒有人會來協助我(因為我沒說,沒有人知道);有什麼好東西或是益處,也沒有人會想要送給我會是替我盤算(因為我看起來是如此的豐盛,不會有任何的欠缺)。

我過了很長一段只有付出沒有回收的生活,直到某個辛苦的人生階段,才赫然發現了那個不平衡,是來自於我內心的真實自我與別人感知到的我,是不同一個我。當別人錯待了我們,或者是沒有用我們喜歡的方式對待我們的時候,或許可以先思考看看,是不是我們沒有明確表達自己想要被對待的方式?

當然,關係中,也有可能是別人總是用他們自己限制性信念來對待、要求並且規範我們,那這時候,我們是否也可以去看見他背後的匱乏而不是針對性?去想想,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會有這樣的觀點與執著?每個人會因為學習進程不一樣,有著不同程度的人生體悟,這會依據靈魂的成熟度而定,與實際年齡不一定成正比,換句話說,爸媽、長輩們可能比你有智慧,也有可能不是這樣。

人生從來都不是自己一個人活著的事情,家庭關係也只是其中的一個修煉課程,在這門課裡,做好自己的修行總是比要別人改變或是修煉還容易一點。

而當自己成長的速度或是對世界的理解比周圍的人快一點、多一點時,就會需要成為走在前頭的人,會需要去陪伴,也會需要去耐心等候大家都學會。

當議題來的時候,被周圍的能量被共振到,一時的身心的失衡是無可避免的,這時,我們可以先暫時抽離,除了省視自己能為自己做點什麼之外,也可以再試著把視角拉高,用對方的視角重新看待事件,不去對立,也不去用清楚明白的你跟我的立場來抗爭,這雖然不容易,但是是可以經由練習來做到的,成果會有,只是需要時間來醞釀,而等學到足夠的美德、累積足夠的功德時,某些緣分(業力?)就自然會轉化掉。

人生裡的關係都圓滿了,人生也就圓滿了!

祝福大家~
#希塔療癒
#合一不對立
#感恩家人刺激我讓我自挖
#我愛我的家人
#感恩靈魂的約定

照片:寄養在娘家的我兒Oni ,跟我的小我長很像~果真兒子就是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