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取代擔憂

2021-10-04

經常聽聞很多為人父母的哀嚎,感嘆父母難為,不知道如何教養小孩才是最高最好的方式,然而親子間的關係,非常奧妙,彼此間的關係是敵是友、是愛是恨,孩子在當下是人是獸,還是半人半獸,又或者已經完全妖魔化,實在變幻莫測,難以捉摸,所以每每兩造交手,總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當父母的下手不重,便會兵敗如山倒,沒有威信,也失去掌控全局的能力,下次講話會比狗屎還不如 ; 下手太重,輕則被怒瞪甩門,重則被孩子在內心偷偷發誓要跟你三天三夜之內老死不相往來!

嘖嘖嘖,大家來算算看,預估一下當中有幾個潛在個案需要被療癒?為了大家的幸福與安康,這篇就來分享一下希塔媽媽的經驗。因為愛,所以擔憂。因為愛,所以驚恐。因為愛,所以預先設下很多限制。

以上是多數父母的行為模式,從吃喝拉撒到天氣是雨是晴,又到身體是否健康,有沒有睡飽,再到讀書交友學才藝,繼續接著延伸,要念什麼學校,哪一個科系,能不能交男女朋友,畢業後要到哪裡求職工作,要交什麼男女朋友,何時要結婚,要跟什麼對象結婚,婚後要不要生小孩,孩子應該生幾個,當爹娘的,認真煩惱的話,好像可以永無止盡的擔心、煩惱下去....相信有很多家長都已經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的這個概念,但如何做到有愛,有適度的管教又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還能一輩子平安、健康又有成就,就是問題所在。

以下有三個關鍵技巧(也算是公式),跟大家分享:

1. 合一
如果我是你我們因為是父母,所以很自然的一直都用父母的角度在看待孩子的需求,比如傳說中的媽媽覺得冷,因為媽媽覺得天氣很冷,所以不管小孩是不是正在奔跑爆汗,或是小孩原本就是調節能力比大人好,所以不感覺冷,小孩都一樣要被抓來穿衣服加外套 ; 又比如爸媽覺得小孩需要學才藝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上,所以不管小孩有沒有興趣,怎樣都一定要去學個什麼才能令人安心。
其實,父母很多行為,說來說去都是愛,但說來說去也都是自己想法的投射而並非孩子真正的需求。

這是二元,一方是家長,另一方是孩子。可以試試看用合一的角度來面對孩子,也就是說,這裡沒有家長,請爸媽們先把自己消失掉,單純去想,如果我是我的孩子(我就是那個孩子),我的需求是什麼,我想要什麼,我需要怎麼被對待,就會看見不對立的那一個層面。

舉例來講:
爸媽:我盡可能地不讓小孩玩手機看3C,怕網路上癮,功課都不做,這是保護他,為他好。
小孩:全世界的孩子都有手機都有電腦(雖然不完全是事實,但孩子這樣深信不疑)大家都在打電動,都在看網路漫畫或是影集,只有我沒有,我會被排擠,跟同學沒話題,他們都覺得我很奇怪,也會嘲笑我。

雙方各有堅持,也各有道理。家長如果先把自己抽離掉,回到自己讀書時代,你就會知道在學校裡沒有同儕、朋友的支持,當一個邊緣人有多可怕,再去想想,如果當年你爸媽就是這樣對你,長大後的你是不是很需要被療癒,又或者根本就有類似這樣的過往傷痛存在,那些傷痛傷你深不深?所以,先放下父母的身份去看見孩子的想法就是不二元對立的方式。

2. 有智慧的放手
責任感與成全之間接續上面的例子,好吧!當父母的已經看見小孩的難處了,而且,畢竟這也是時代的趨勢,數位已經是日常,還阻擋孩子跟世界接軌,根本也太山頂洞人,但孩子還小,自制力不好,萬一上癮怎麼辦?正事都不做怎麼辦?

是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管教以至於日後長壞,成了歪瓜劣棗,自己不長進不打緊還出來危害人間,家長當然有一定比例的責任,所以,也不能豪無設防的當世上最靈驗的土地公,讓孩子一直不用擲筊得聖杯就直接有求必應即可。手段要拿出來,家長的架子也要端出來,這時候,換孩子來跟家長合一了,很公平吧?!爸媽懂你了,來,換你來懂一下爸媽想什麼。

『要得到,就要付出。』,是行走江湖一貫的道理,就像爸媽不去上班,就要老闆給薪水,根本就不可能。江湖在走,道義要有,規範訂出來,不照規定來,就有毀約罰則。

至於內容,可以兩造商量,敲定畫押,白紙黑字,誰都不要抵賴!合約簽好後,就照合約走,兩方皆大歡喜,各讓一步,各取所需,當然,中間一定多少會有些違約狀況,不會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大方向出來了,小細節就走著瞧,大家秉持著合約精神跟情理法兼顧,且走且看,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繼續用愛與慈悲之心來鬥智過日子。

3. 信念創造實相
祝福的能量至於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大事小事,與其事事擔心,不如凡事都教會孩子覺察自己的需求與判斷狀況的技能,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照顧自己是他的責任,而不是別人該做的事。

父母該做的是引導,是教會孩子有照顧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並從旁輔助,看顧著、牽引著,卻不過度介入,讓孩子有探索自己人生、跌倒又站起來、受傷又復原的機會,並且去長成為孩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而且日後還有成為最高最好的版本的自己的機會,並不是去複製父母的人生甚至是成為彌補父母人生缺憾的棋子。

然後,把恐懼與擔憂,用祝福來代替。我們知道信念會創造實相,假設你覺得孩子應該要加件外套,否則會著涼感冒,你提議了,但是孩子不覺得需要,所以你開始擔心孩子會感冒,結果孩子最後就只好感冒來為你的信念效勞,而且,當他真的感冒了,你還要說,看吧!我就跟你說吧!殊不知,這些根本是你吸引來的,他沒怪你你還怪他勒~

所以可以取代擔憂的方式是,我知道我小孩有判斷的智慧(因為你一直以來都在教他,他也會有自己的經驗法則。),我知道他知道何時為自己增減衣服,我祝願他平安健康。(當然,這個案例適合不是太年幼的寶寶,不要寶寶還不會翻身你就期望他要自己加外套好嗎~而且前提要建立在你一直都有教孩子去做出判斷,他也應該已經具備判斷能力的這個基準上。)

當父母的,要放下擔憂,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清楚明白擔憂是阻礙,而祝福才是能量,練習把擔憂轉換為祝福,讓創造的實相從負面轉為正面,才是應該做的事啊!不是嗎?你的愛想要為孩子吸引來什麼?要想清楚!教養的事,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寫十萬字也表達不清楚,我自己也還在這條路上邊走、邊學,邊摔倒、邊進步中。

這邊就只是簡單帶一兩個日常可能發生的案例,不過,實際上發生什麼狀況不是主軸,重要的是應對的公式,大概就離不開那三個要點。

最後,這邊我要強調,做父母的該教一定要教,千萬不能什麼都不教,讓孩子沒有應有的能力與判斷,還異想天開的覺得一切都會好好的,這樣就真的要前輩子救了國家才有福份不長歪,總之,盡你的責任與義務,剩下的,就是上面那三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