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視角就能扭轉關係

2023-09-28

#觀點
#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同理孩子跟孩子站在同一面
#親子關係
#過度付出所以過度期待
#希塔療癒
今天臉書跳出14年前的動態回顧,現在回看,我真實了解到為什麼在過往的育女過程裡會經歷那麼多的親子衝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態回顧我的這一天14年前
Shanna Wang
2009年9月28日

可惡的公主!又瘦又小居然還不吃飯,媽媽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起來給她做愛心便當,今天居然整盒原封不動給我帶回來…上午點心加午餐,通通一口都沒動!!她說:我忙著玩滑梯,不知道可以邊玩邊吃丫。媽媽決定重罰,今晚沒東西吃!給我好好 enjoy fasting 吧!氣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這段回顧來看,你覺得誰有錯?

14年前,我覺得女兒錯了,覺得他不知熟輕熟重、不知感恩,不知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白白浪費了媽媽的時間、精力以及愛,所以我對他的行為感到不解,也對他生氣。

Of course!顯然是他錯了!
BUT!!!! 小孩的感受卻是不解,吃不下就是吃不下,而且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為什麼媽媽要生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年前,小孩六歲,媽媽是嫩媽。

從小孩視角出發來分析:

第一,人都有生存本能,六歲好像很小,但在食物觸手可及並且在正常或沒有任何危險的狀況下,小孩絕對不會讓自己餓死,小孩表示:『我真的不餓啊!』。

第二,生存成可貴,遊樂價更高!六歲小孩的人生重點他自己知道,小孩表示:『溜滑梯真的好好玩喔!』。

第三,六歲還小,世界很單純,沒那麼多錯綜複雜跟千絲萬縷、環環相扣的想法,媽媽在想什麼?媽媽付出了多少?其實不關他的事,並不是因為他沒人性,而是此刻這個小小的他還沒有學會關注自己以外的人,他把自己的感受照顧好最重要。小孩表示:『現在、當下,溜滑梯以外的事都不重要!』。

綜合以上分析,小孩確實沒有做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媽媽視角出發來分析:

第一,媽媽有責任跟義務養好小孩,所以媽媽因為孩子整天都沒有吃到足夠的營養還有熱量,對小孩身體上的生長會感到不安與憂慮,這是因為母愛,會擔心很正常!

第二,孩子無法靠光合作用自行成長,當他們還小時,需要父母的滋養,媽媽有責任跟義務養好小孩,包含身體跟心靈層面都是。所以媽媽除了專注在自己的責任跟義務裡,也應該去同理、共感孩子的感受,知道他玩得很開心,過了美好的一天,也能跟他一起感到高興,而非只是非專注在自己的觀點與感受裡,對孩子的開心只能提供一頓罵,並且『過度期待』孩子要懂得媽媽的辛勞與付出。

能量流動要是雙向的,能量能夠對流,去跟對方對接,用心傾聽、理解、感受對方的感受,才能真正的有效溝通。綜合以上分析,嫩媽確實嫩了點,很有進步空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媽媽要怎樣調整,才能避免日積月累的『過度期待』以及『小孩就是講不聽、不合作』導致於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日後巨大的親子衝突呢?首先,要放掉過去帶著『為誰辛苦、為誰忙?』的沈重心態,過度為小孩準備餐點的習性!

或許你會問,放掉這個對嗎?

當然對啊!反正都沒在吃啊!準備也是浪費,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食物、浪費錢,準備了小孩不吃,整個帶回來丟掉,媽媽當然要生氣!為了不讓這一連串的因果形成迴圈,打破舊有的慣性是必要的!

然後,根據小孩日常的飲食習性,適度準備一些有熱量、高營養,小孩又能吃得下去的食物,簡單些,比如幾塊餅乾或是麵包(請聰明選擇,有營養沒有太多添加物的碳水化合物),搭配起司或是乾酪,加上幾顆小蕃茄(或是容易吃、容易帶的水果),而且這些東西就算不吃也不會壞掉,沒有浪費的問題,再者,因為這種準備方式大概花五分鐘就能準備好,媽媽不會有過度付出的議題,也不會有小孩不吃就覺得心意被踐踏的感受,當然就不會有無意中衍生出的過度期待了。

最重要的是要去釐清原因,看看小孩是否有腸胃吸收的問題或是其他生理、心理因素導致孩子脾胃不開,適時給予一些協助,或是給予益生菌甚至是去請教醫師,如果你該做的都已經都做了(當年我什麼都做了),就可以放下那個不安與執著了。(當年我的家庭醫師跟我說,他很健康,連同學病成一團時,他也什麼事情都沒有,從小到大看醫師的次數五根手指有找,除了瘦小,其他都沒有問題。)

爸爸媽媽照顧孩子,給予愛以及滋養是一定要的,所以該做的都要去做!

那不要做的是什麼?是執著與過度付出。

過度付出會消耗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因為那會讓人過度期待,而當期待沒有被滿足,就會怨天、怨地、怨別人、怨命運,會感覺到心意被踐踏,也會感覺到我很不值,還會感覺到被背叛,於是,情緒就會產生,會開始生氣、憤怒、不滿、責備,然後越是這樣,你就越走不出去,會越用力地想要去掌控局面,越發的執著,最終就陷入迴圈裡出不來了。

比較平衡的是,愛要給,責任也要有,該做的都要做,加上覺察力,去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去放掉擔憂與沈重的掌控,去帶入更具智慧的做法,打破一直緊抓著卻不適用的慣性,調整讓愛流動的方式,讓自己更輕盈一點,做好該做的,剩下的就去祝福,真正理解愛無需用力、奮力,只需輕輕地給出去就好。

回顧當初小孩小時候,明確主打吃不下議題,讓我簡直操碎了心,育女路上我一路帶著執著,搞了很多飛機,但事實是其實我做什麼都沒有起到作用,只是白白消耗我的能量跟帶出很多衝突,甚至衍生到後來曾經的疏離與親子衝突。

如今,我小孩長大了,二十歲了,長得很健康美麗,整叢好好的都沒有故障,如果能夠回到過去,我會讓自己輕鬆點,畢竟我該做的都做了,還帶著滿滿的愛,那些緊抓的執著,真的可以不需要。

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人生可以無需活得那麼用力。

感恩希塔療癒的學習,在最佳的時間點,我覺醒了,也學會了輕鬆轉換視角就能帶出不同的觀點,看到不同的風景,放掉了舊有的那種過度的責任感與過度沈重、緊抓的能量,能夠共感身邊的人正在經歷的感受與情境,換位思考,喜他所喜、悲他所悲,帶著智慧與洞察力,輕盈給出對方想要、需要的對待方式,而非照著我的習性去給予我認為對的或是該給的能量。

本文雖然以親子關係作為切入點,但其實整個道理都可以運用於人生的各種關係上,願意的話,請說Yes!一起來學會:

*我知道我擁有最適度的責任感,不過度消耗自己也不過度期待,與人相處總是輕盈、自在就能把愛流動出去讓對方感受到,也總能用最好、最合適的方式完成我應該完成的責任與義務。

*我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輕輕鬆鬆的感受他人並與他人對接。我知道萬有跟我是合作的關係,我只要願意敞開與接收,就能放鬆讓所有的助力進入我的生命中。

*我知道愛可以很輕盈,無需過度努力也無須過度承擔。

*我知道放下批判就能看見更多真相,帶入理解就能更加和諧地做人、處事。

*我知道真相不只有一個,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個人的真相,我能夠抽離自己的視角,看見全貌,並且帶出最平衡、和諧的方式去與人相處、互動。

*我能清楚覺察到我眼中的重點與真相是否來自於我個人的觀點,同時能夠去同理、共感身邊的人正在經歷的感受與情境,換位思考,喜他人所喜、悲他人所悲,帶著智慧與洞察力,輕盈給出對方想要、需要的對待方式,而非照著我的習性去給予我認為對的或是該給的能量。

祝福大家!感謝認真看我文章的每一個人!

照片來源:Lovepik_com-400383686-play-on-a-slide


溜滑梯的孩子那麼開心,而且他很想跟你分享,你接收、感受到了嗎?